專題分享
坐骨神經痛
坐骨神經痛泛指一側臀部、大腿或小腿後方出現疼痛、灼痛、鑽痛、抽痛等病徵。若不及早根治,情況會發展至下肢感覺轉差,甚至出現患側肌力減退,從而影響走路的穩定性。值得注意的是,部份受坐骨神經痛困擾的人士是沒有或只有輕微腰背痛的徵兆。
(了解更多)

足底筋膜炎
曾否試過早上起來,足跟著地時覺得好像有刺刺著,令你要立時坐回床上?又曾否試過在用膳後,離開餐廳時發覺足跟非常疼痛,行一會後疼痛的感覺漸漸減退,但若繼續行多一段路後疼痛的感覺又漸漸回來,令你恨不得立即找個地方坐下休息?(了解更多)

椎間盤突出症
重複的彎腰和低頭動作、彎著腰提舉重物、長期坐姿不正確等均會令椎間盤的前方受著重大的壓力。此舉會將髓核推後,纖維環會因長期受到牽扯而出現輕微撕裂,造成缺口。髓核沿著缺口突出並壓著附近的組織,造成頸椎痛或腰椎痛。(了解更多)

扳機 指
過度重複的手指活動會引致肌腱勞損和發炎。漸漸地,肌腱便會腫脹起來,收窄了管道的活動空間,令手指活動受阻。若情況惡化,腫脹的部位更會形成纖維化結節,使肌腱無法再順暢地滑行。患者漸漸發覺手指活動十分費力和疼痛,並出現如彈弓般的活動狀態。(了解更多)

髂脛束摩擦症候群
很多行山和跑步的人士都曾受膝外側疼痛的困擾。他們發覺症狀時好時壞,嚴重時就連上落斜路和樓梯也非常痛苦和困難。若將膝關節蹬直一拐一拐地步行,痛楚便會顯著減輕。如你亦受上述痛症困擾,你可能已經患上髂脛束摩擦症候群。(了解更多)

肥胖與健康
根據2014年4月的行為風險因素調查,香港約有40% 巿民出現超重或肥胖的問題。與此同時,衛生署統計數字亦顯示香港小學學童過重及肥胖率有上升的趨勢。而另一邊廂,減肥廣告在明星效應下大行其道。很多女士們為著弄走身上「多餘」的脂肪,對巿面上瘦身和減肥產品趨之若鶩。見到這些現象,很多人不禁會問:我的體重標準嗎?我有控制體重的需要嗎?(了解更多)

你健康嗎?
常言道,健康就是最 大的財富。香港人生活緊張,飲食、作息不定時,增加患有慢性疾病的風險。隨着科技的進步,我們愈來愈容易在網上取得健康相關的資訊。但究竟何謂健康?有什麼方法可以測試?(了解更多)

卡路里與體重控制
要控制體重,大部份人會從飲食習慣著手。相比之下,研究指出恆常的運動習慣效果更見顯著。透過運動消耗身體的熱量能達致消脂減肥的效果。我們每消耗3500卡路里便能減去1磅脂肪。若持之以恆,再配合節制的飲食,愈來愈瘦並不是遙不可及的目標。

頸源性頭痛
頭痛是一種非常普遍的都巿病。醫學統計顯示,九成人在他的一生中曾受頭痛困擾。頭痛的成因有很多,部份是源自頸椎問題所引起的,稱為頸源性頭痛 (Cervicogenic Headache)。這一類型的頭痛是可以透過物理治療有效地控制和處理。(了解更多)

腕管綜合症
腕管是手腕裡一條讓屈指肌腱、血管和正中神經通過的隧道,由腕韌帶與腕骨溝共同組成。在正常情況下,肌腱的活動不會影響正中神經的運作。但當腕管內的空間縮窄時,便會引致正中神經受壓,形成腕管綜合症。

顏面神經麻痺/ 貝爾氏麻痺
顏面神經(Facial Nerve)是腦幹分支出來的第七對神經線,它負責控制臉部肌肉的活動,使我們能做出各種表情和開合眼睛。當一側的顏面神經受到損傷,便會引起該側的臉部肌肉喪失活動功能。顏面神經麻痺(或作面癱)最常見的成因為顏面神經受病毒感染而引起發炎,導致神經線麻痺。此症可發生在任何年齡的人士。(了解更多)

膝關節退化
膝關節是人體最大和最複雜的關節,也是人體最主要的承重關節。我們在上落樓梯和斜坡時,膝關節承受的壓力是行走平路時的三倍,加上活動量大,加重了軟組織的損耗,致使它成為最早退化 的關節。(了解更多)

扁平足
我們的足部是由26塊骨頭、33個關節所組成。這些細小的關節構成足部兩道主要的橋位。足弓就像我們身體的地基,平均分配雙腳所受到的壓力。另外,因足弓具有吸震的作用,能減輕其他關節的負擔。扁平足就是患者腳內側的縱向足弓出現下塌的情況。
(了解更多)

強直性脊椎炎
強直性脊椎炎為風濕科病。它是一種慢性、進展型的脊椎關節病變。這個病症主要影響骶髂關節、脊椎關節和脊椎附近組織。患者多為男性(男女比例約為3:1),發病年齡介乎十多至四十歲間。因免疫系統失調,連繫脊椎的韌帶會因長期發炎而鈣化,漸漸變得僵硬;若不加以控制,已鈣化的韌帶會導致脊椎融合,大大影響患者腰背的活動能力。(了解更多)

拇趾外翻
拇趾是由一節蹠骨和兩節趾骨所組成。蹠骨與趾骨間的關節(即蹠趾關節)內外皆有韌帶的保護,讓蹠趾關節在足部著地時保持著正確的位置。正常的蹠趾關節呈一個少於15度的外翻角。拇趾外翻是蹠趾關節外翻角大過20度的前足變形情況。此骨科毛病除了影響足部的外觀,更會構成痛症和走路平衡力不足等不良後果。(了解更多)
